感遇诗三十八首·其三
陈子昂〔唐代〕
苍苍丁零塞,今古缅荒途。
亭堠何摧兀,暴骨无全躯。
黄沙幕南起,白日隐西隅。
汉甲三十万,曾以事匈奴。
但见沙场死,谁怜塞上孤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,从古至今道路荒僻遥远。
岗楼哨所多么颓败孤立,将士们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。
漫天黄沙起于大漠之南,灿烂的太阳隐没在西边。
汉王朝曾派遣了三十万士卒,来到此地与匈奴族战斗。
只见他们纷纷战死沙场,有谁来怜悯边疆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?
注释
苍苍:旷远迷茫的样子。
丁零:古代北方种族名,曾属匈奴。塞:边疆要害之处。
亭堠(hòu]):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堡垒。
摧兀:颓败孤立的样子。
西隅:西边。
上:一作“下”。孤:指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
创作背景
本诗是《感遇诗三十八首》中的第三首。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,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,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,而作于后期的较多。各篇所咏之事各异,创作时间各不相同,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,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。其中其三作于垂拱二年(公元686年)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 岚.陈子昂诗文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4:1-59
2、
宇文所安.初唐诗.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4:148-180
简析
《感遇诗三十八首·其三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此诗开篇即勾勒出边疆要塞的荒凉,具有相当的历史厚重感;接着具体描绘战争留下的痕迹,再写黄沙漫天、白日西沉,进一步渲染出边疆的荒凉与环境的恶劣;而后用典,说曾有数十万汉军在此地与匈奴交战,暗示战争的频繁与激烈;最后境界全出,诗人发出深沉的感慨,只见战场上死亡的士兵,却无人怜悯边疆的无辜百姓。整首诗语言凝练、情感深沉,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绘与历史典故的引用,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,表达了对边疆孤苦百姓的深刻同情,流露出反战情绪。
陈子昂
陈子昂(公元661~公元702),字伯玉,梓州射洪(今四川省射洪市)人,唐代文学家、诗人,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。因曾任右拾遗,后世称陈拾遗。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,其诗风骨峥嵘,寓意深远,苍劲有力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《感遇》38首,《蓟丘览古》7首和《登幽州台歌》、《登泽州城北楼宴》等。陈子昂与司马承祯、卢藏用、宋之问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。 156篇诗文 324条名句
无题二首
李商隐〔唐代〕
昨夜星辰昨夜风,画楼西畔桂堂东。
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。
隔座送钩春酒暖,分曹射覆蜡灯红。
嗟余听鼓应官去,走马兰台类转蓬。(转蓬 一作:断蓬)
闻道阊门萼绿华,昔年相望抵天涯。
岂知一夜秦楼客,偷看吴王苑内花。
封丘作
高适〔唐代〕
我本渔樵孟诸野,一生自是悠悠者。
乍可狂歌草泽中,宁堪作吏风尘下?
只言小邑无所为,公门百事皆有期。
拜迎长官心欲碎,鞭挞黎庶令人悲。
归来向家问妻子,举家尽笑今如此。
生事应须南亩田,世情尽付东流水。
梦想旧山安在哉,为衔君命且迟回。
乃知梅福徒为尔,转忆陶潜归去来。(版本一)
(我本渔樵孟诸野,一生自是悠悠者。
乍可狂歌草泽中,宁堪作吏风尘下?
只言小邑无所为,公门百事皆有期。
拜迎长官心欲破,鞭挞黎庶令人悲。
悲来向家问妻子,举家尽笑今如此。
生事应须南亩田,世情尽付东流水。
梦想旧山安在哉,为衔君命且迟回。
乃知梅福徒为尔,转忆陶潜归去来。版本二)